2019年07月06日 0 本站原创
优美的歌儿唱起来,欢快的舞蹈跳起来。7月6日,在昆明市禄劝县汤郎乡板桥村的山寨里,来自傈僳族的男女老少相聚一起,载歌载舞,共同庆祝由禄劝县傈僳族文化研究会组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民族歌舞》专项技能培训班结业。云南翰文教育集团专门组织师生对活动全程给予跟踪记录并对活动进行宣传。
禄劝县汤郎乡板桥村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现有傈僳族人口16599人(2018年底统计),少数民族人口仅次于彝族,主要分布在翠华、云龙、撒营盘、皎平渡、汤郎、中屏等乡镇。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傈僳族人民创造了以音乐、乐器、舞蹈为主要代表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每逢节庆和婚嫁喜事,都要举办多姿多彩的音乐、舞蹈活动。在傈僳族的文化活动中,乐器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小葫芦笙、响蔑、笛子、唢呐、木叶等。其中,小葫芦笙是傈僳族人民犹为喜爱的乐器之一,为五管笙,体小便携,小葫芦笙曲调主要作为舞蹈伴奏音乐。灿烂丰富的傈僳族传统文化,经过一代又一代傈僳族艺人的艰苦努力,口传心授相传至今。然而,由于生产生活条件、方式、习俗的改变,传承途径、方式、条件等局限,很多传统文化濒临失传。
舞蹈现场
在当天的活动中,当地傈僳族群众共表演了过山调、打荞调、斑鸠吃水调、姑娘出门调、赶街、刀耕火种、讨亲调等10余种小葫芦笙曲调。云南翰文教育集团5名师生利用摄影摄像等专业器材,对整个活动过程予以详细记录。带队的赵月华老师告诉笔者,他们要将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带回学校,组织师生观看,并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让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进入大学课堂,融入学生血脉,让更多的师生都加入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当中。
舞蹈现场
云南翰文教育集团摄制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旦消亡了就很难重现。”对于此次云南翰文教育集团组织的主题实践活动,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傈僳族文化研究会会长张顺英十分感动,她表示,欢迎更多的高校师生能像云南翰文教育集团师生一样,走进傈僳族群众中间看一看,感受一下傈僳族的文化和风俗,共同促进传统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传播。
“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责任,作为区域性的地方大学,其周边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更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任。”据悉,长期以来,云南翰文教育集团在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将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和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非遗知识宣传、与非遗大师们近距离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不断增强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
合影留念